1,刘基(刘伯温)其人
刘伯温:浙江青田人(今),明朝开国功勋。
生于元末明初,元朝末年,中进士为元朝官员(南昌,绍兴等地),对元末朝廷现状表示痛心疾首,因为官刚直不阿,郁郁不得志,后为朱元璋开国功勋。
刘伯温性格缺陷:虽然熟读历史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通宇宙,善卜卦。懂君臣之道,帝王之术,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等道理。但是本身性格过于嫉恶如仇,过刚!
有一个典型例子,
【事由:朱元璋找刘伯温论3个宰相候选人】
刘伯温都直言不讳谈到他们的缺点不适合做宰相。最后被朱元璋传到3人耳朵里,刘伯温得罪了他们。【结论悟道】
每个人都有缺点,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,何不从人性从善,说说3个人的各自优点,让帝王决定选谁即可。 打工者,糊个浆糊即可。谁也不得罪。刘伯温晚年的失误!
退休在家,还在给皇帝建言:浙江和福建交界处,淡洋,设置巡检司,惹怒胡惟庸,最后被胡惟庸编故事害得朱元璋剥夺了他的俸禄。差点晚年不保~
退休了就不要参与政事了,秦朝吕不韦最后也是退休了还在和门客议论朝廷之事。最后被赐死!
2,元末起义军
南方:
方国真:浙江黄岩人,贩盐,反元第一支队伍。
《明史》:“长身黑面,体白如瓠,力逐奔马。”[1]
《明史》:“国珍首乱,反覆无信,然竟获良死”
北方:
刘福通:安徽人,巨富之家,北方红巾军首领,三方大军攻击元朝根基,忠义,拥护韩三童之子为小明王;
小明王后被朱元璋淹死。
东边:
张士诚:江苏省盐城。取高邮,建国号,太招摇,引脱脱大军剿匪,差点被灭,可后脱脱被奸臣所害。享乐不思进取(对不思进取,也有人有不同观点,张士诚性格本不是好战做大统的,他在江南治理,施仁政,办学堂,减少农民税赋,治理得非常好!)后败与朱元璋,上吊而亡。中部:
徐寿辉:湖北蕲春,卖布出身,提出“摧富益贫”口号起义,后因迁都事宜被部将陈友谅诱骗杀害。
被和尚 彭莹玉,迷信推上王位。取压倒“大元”之意称国号“天完”。
倪文俊为其丞相,掌握实权。
可怜一介贫民徐寿辉,受到彭莹玉等人蛊惑迷信,走上了反抗元廷的道路。然而出生底层民众,又不曾有经世之才,在彭莹玉死后便被部众架空,当上了傀儡皇帝,最终被陈友部将陈友谅诱杀。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,纵横驰骋大江南北,震撼大半个中国,加速了元朝的分崩离析。
陈友谅如何得到徐寿辉的信任?最后诱杀了徐寿辉
时任丞相的倪文俊企图谋害徐寿辉,篡夺帝位,却不料被人捅破,只能逃奔黄州,投靠陈友谅。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,吞并了他的军队,自称宣慰使,随即又称平章政事。陈友谅还把倪文俊的头颅送给了徐寿辉,徐寿辉就更加信任陈友谅了。
在诱杀徐寿辉之前,先把徐寿辉周边人一 一干掉,先从 赵普胜 开始。
陈友谅:湖北仙桃人,高级黑,渔民,在衙门做文书10年,具有很强的组织和煽动能力,发展迅速。
3,教训与悟道
走得最快的,也许就会被拍在沙滩上
刘福通,仁义之士,起义过早北伐,伤了元朝根基的同时,也把自身的兵力耗尽。最后却被后来者到了天下。
个人能力不强,下面蠢蠢欲动
这点可以从徐寿辉屡次被下属暗杀看出,徐寿辉自身能力不强,导致了时任丞相的倪文俊,陈友谅的篡位谋杀。
陈友谅高级黑(真小人-杀了就杀了毫不遮拦)
- 城府深,懂得自己要什么,杀倪文俊后,深得徐寿辉信任,到其身边做起了丞相,离成功更进一步了。
- 后来直接把徐寿辉干掉了,直接当老大,为后人所不耻!
朱元璋高级黑(伪君子-杀了还要给自己编个理由)
- 传闻朱元璋将刘伯温献上的实务十八策看完后,毁掉,担心自己夺取江山后,功劳都被刘伯温占去了。
- 杀了他的老丈人郭子兴之子郭天爵,间接谋杀了郭天叙,张天祐(郭天叙妻弟)。
- 杀了红巾军首领韩三林之子韩林儿;
三人成虎 与 众狗齐吠
刘伯温学成去南昌做官,但做事刚正不阿,不同流合污。被周边官员所排挤,最后被老大喊去训话:老大:听说周边很多同事对你不满啊,
刘伯温:
我给您讲个故事吧,魏国有个人跟王上说,现在闹事区有头老虎,王上不信,说,老虎怎么可能跑到闹市区呢?
第二个人又来跟王上说,闹市区有老虎;王上此刻虽然不信,但是开始有点动摇了。
当第三个人来跟王上说:闹市区有老虎时,王上就信了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人言可畏,三人成虎啊,好人被诬陷多了也就成真了。~~~
老大:恩 有道理!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你不好,不说别人呢?
刘伯温回答说:
一个好人夜行,在村口,有条狗朝他狂吠,村里的其他狗并不明白情况,也跟着一起狂吠。
胡惟庸之死
原因:
丞相专权、太过聪明,皇权旁落,争议:
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,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?,当时便有人怀疑,明代史学家、等皆持否定态度。也有学者指出: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,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,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,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。
胡惟庸案可以说是震惊中国历史的一场血腥的政治行动,
结论:人生在世,无非两字,名利。官位再高,有何用?帝王能给你,也能随时拿回。而且搞不好,还连带把你的命索回。看淡名利,远离政治核心圈,虽人生无大名大利,却能保身!
李善长之死
受胡惟庸之案被株连,说李善长是胡惟庸的同僚,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。
早年替朱元璋管好后勤,干得不错。朱元璋称帝后,应该少管。
别有怨气,即便有,不要表露出来
朱文正(朱元璋侄子)死守洪都(南昌)60多日,阻止陈友谅大军东进,最后逼陈友谅进了鄱阳湖,且后续断了陈友谅粮道,可谓是战功卓越!因未封功对朱元璋生怨,后被朱元璋的细作获取,传到朱元璋耳朵里,最后背叛朱元璋投向张士诚。
李善长巧拿群臣各自痛点干掉杨宪
背景:
权势熏天的杨宪干掉了顶头上司:汪广洋,身为宰相的李善长害怕杨宪危及自身官位。因为杨宪当时已经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。
谋略:
- 联合淮西派,这个简单,李善长就是淮西派的首领。
- 说服其他非淮西派,说明利害,如果特务出身的杨宪一旦当上宰相,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。
结论:
人上一百,各形各色。每个人处的职位和思考的利弊权衡都不同,如何联合他们,一起来完成一个公共的目标?就需要设身处地的把人群分为几种类型,思考他们的痛点在哪里?然后,以利害说服之,最后达成同一个目标。
朱元璋与刘伯温微妙关系
朱元璋非常有个性,息怒无常(这点估计是李善长给他讲述的韩非子帝王术有关)。
明初一循元代旧制。洪武三年(1370),定封爵之制,分公、侯、伯三等
功臣最高的爵位是国公,只有六位,分别是李善长、徐达、邓愈、冯胜、李文忠、常茂;
侯爵有28位,主要有汤和、廖永忠等人,清一色的都是武将;
伯爵两位,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、诚意伯刘伯温。
初期封赏,刘伯温没有任何封上,而后却被封为:伯爵第二位。但是实际俸禄如下:
李善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的作用,大致相对于汉初的萧何,他位列功臣第一位,“封韩国公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”。汪广洋同为伯爵,但他食禄360石,而刘伯温的俸禄只有区区的240石。
其一,刘伯温能力太强,朱元璋对其心存忌惮。众所周知,刘伯温博通经史,运筹帷幄,尤精象纬之学,堪称是帝王之师。朱元璋利用刘伯温的才能,取得天下后,他的心态发生转变,开始对刘伯温心存忌惮,毕竟刘伯温所学的东西太厉害了,既然刘伯温能载舟,那么也有能力覆舟。
其二,刘伯温的出身,让朱元璋不放心。刘伯温与其他开国功臣有所不同,他的“成分”太高了,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,曾当过元朝的江浙儒副提举。再看朱元璋这帮人,大多出身贫寒,不是农民,就是破落文人,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。也许在朱元璋看来,既然刘伯温能背叛元朝,那么他也有可能背叛自己。
其三,朱元璋有“地域歧视”。查看明初开国功臣的情况,你会发现一个特殊的地方,这些人大多来自淮西地区,其实这也反映了朱元璋在用人方针上,有着明显的地域上的亲疏。在洪武初年,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,而刘伯温正属于浙东集团。洪武三年7月,也就是册封功臣前几个月,浙东集团的重要人物,担任中书左丞的杨宪被杀,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浙东集团的失败。在刘伯温被封伯爵后,他很快被“赐归老于乡”,彻底远离政治舞台。由此看来,这个伯爵,算是给刘基辅佐自己十年的“安慰奖”。
其四,刘伯温“工龄”太短。这点很好理解,自1360年出山,到1370年册封,刘基在朱元璋手下只工作了10年,而徐达、李善长、汤和这些人,至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,他们南征北战,同生死共患难,这么长的时间是刘伯温不具备的。
4,最大悟道!
宋濂--明初最懂为官之道的且能善终第一人
- 宋濂简介:宋濂,明初开国大贤大儒,引荐刘伯温给朱元璋。 浙东四先生(刘伯温、宋濂、叶琛、章溢)。朱元璋封为: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后为太子朱标老师。一生为官谨言慎行,课堂贴“温树”, 从不多说话,不妄议。
- 经典小故事---领导让你评论其他人,你该如何做?看看宋濂如何做?因为宋濂的诚实,朱元璋十分喜欢和信任他,每次碰到大事总要询问于他。有一次,朱元璋让他说说大臣们的好坏。宋濂却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,关于坏的大臣却是绝口不提。朱元璋有些不解,问他为什么不说那些坏的大臣。宋濂回答:“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,所以我了解他们;那些不好的,臣从不跟他们交往,不了解,所以无从说起。”
- 结论:虽然最后因为胡惟庸案件,连坐了其孙宋慎(从给孙子取名“慎”就可以看出,宋濂的为官处世哲学。),差点被杀。但最后,被太子朱标力保免死罪。可以说,在极具白色恐怖的明王朝,能善终第一人。同样是论人,刘伯温是评人之缺点;而宋濂是评其优点,而且还能给个合理的解释,真乃高人!从这点可以看出,其官场情商在刘伯温之上!
做事情都是权衡利弊,如果做不到趋利,至少要避害
完整就是:趋利避害